“在我这里,‘No’从来不是一个选项,没有这个选项。”

如今的宇佳,面对统筹万人大会的重任,眼神坚定,行动干练。谁能想到,几年前第一次接手项目时,她还手足无措,在办公室角落“愁到哭”。

这位90后女孩身上的能量与智慧,究竟从何而来?从有着十几年海外生活经历的年轻人,到成为润泽园管理百人团队、担纲万人大会的核心骨干,她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虽说“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但是能发现金子的潜力,并给予机会成长,也需要“金之在冶”的锤炼。

 




顿悟与启程:中华经典拥有改变的力量

宇佳和润泽园的故事,始于一次工作接触。2019年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同声传译,她接到一份特别工作:为一场为期七天的中华文化学习会提供现场翻译。这次接触,给宇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堂“反求诸己”的课程,大家在引导中打开心扉解开心结,让人很震撼。

“我感觉一堂课竟然有这样的功效,真的很酷。”她从未想过几千年前的中华经典,可以在今天经过转化,应用于企业、家庭、个人成长,她觉得自己过去对中华文化理解浅了,中华文化不只是四书五经,它还拥有改变的力量

宇佳心受震撼,想要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想要进一步了解润泽园。

2020年初,全球疫情肆虐。身在国内的宇佳,亲眼目睹了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扭曲、甚至恶意中伤的报道。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心中激荡:“必须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她重启了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记录真实抗疫情况的短视频。粉丝数量的激增,让她清晰地意识到,文化传播与沟通,正是她内心想要追寻的方向

但这仅仅是起点,如何更深入地、更有效地去践行这份使命?宇佳当时并没有想好,但这个方向的确立却是伴随着宇佳的成长过程慢慢清晰起来的。

在宇佳小时候,家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搬到加拿大生活。

“我居住的那个地方,华人比较多,大家都很善良,都愿意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发声,做义工,奉献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开放的生活氛围,良善的人际关系,让小宇佳心中很喜欢帮助别人。而由于家人经常国内国外飞来回,她也没有断掉和国内同学的链接。国内同学的一些读物,她自己也买来看,甚至电视连续剧,她也看,歌曲也听。这让她的汉语比起其他侨居海外的同龄人更优秀。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在当地政府实习得到了一笔创业资金。她想,“既然大家汉语这么不好,为什么我不去创业教大家汉语呢?”

她买来国内小学生用的汉语教材,准备开培训班。这时候,妈妈一句话给她当头一棒:“你教的是文字,不是文化。”

她很震惊,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文化”?

她从附近中文书店买来一本儿童版的《论语》,里面有拼音有配图,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一共就20来句话。但宇佳读了一两句,就被吸引了。她恍然大悟,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同样是文字,经典中的文字更有智慧,可以解决生命中的困惑。

这是宇佳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经典的智慧与能量。这仿佛是一颗种子,只等合适的外部条件,就可以抽芽生长。而和润泽园的接触,包括疫情期间自己拍摄的视频,仿佛一下子有了阳光雨露,在催着心中的那颗种子扎根抽芽。

2020年9月份,润泽园壹号班招募,宇佳被邀请来学习28天免费课程。这28天,宇佳经历了人生中很多转折点,包括情感处理,以及工作选择,甚至人生志向。当宇佳深入接触到中华经典,她开始尝试用中华经典的智慧,去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重大困惑。

28天的学习结束后,当时宇佳参加的满分180分的LSAT(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取得了173分好成绩,超过了全球98%的考生。这意味着美国排名前14所法学院的学校,她是有希望进去的。但是,当成绩出来的时候,她反而陷入了迷茫:这真是我要走的路吗?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就在宇佳纠结不已的时候,她来到润泽园,在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请教自己该何去何从。

老师听宇佳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了自己当下的困惑,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选择,而是从一整面墙的《四库全书》中,抽出一套《道德经》,然后将自己的办公室交给了宇佳。

在那个被典籍的庄严装点的房间里,宇佳静坐了四个小时。面对着一整墙雕花木箱的《四库全书》,轻抚着线装宣纸《道德经》上文字,她的内心从焦虑开始平静下来。

 


她在后来写下的家书中回忆道:“在2020年12月31号的早上10点半到下午近两点……我默默地在那传承了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精髓的书籍前,静思了许久。我在心中跟自己深度对话……‘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当我问出那一个个问题的时候,我对自己的那份‘诚’也让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清澈而又坚定的答案。”

她内心的声音说:“这不正是你寻觅已久的教育吗?这不正是你梦寐以求的生活吗?浸润于中国经典之中,汲取古人的学识与智慧,与历代圣贤对话切磋,超越时空界限神游万里——岂不快哉?”

走出老师办公室时,宇佳眼神中的迷茫没有了,她决心将中华文化传承作为终身事业。她直接放弃了顶尖法学院的申请,正式加入了润泽园。

 

入职不久的宇佳(左一)

 

破茧与重塑:从“愁到哭”到“No is not an option”

进入润泽园不久,宇佳接到一个任务,要录制英文版《道德经》系列视频。老师和宇佳通了一次电话,问她知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战略意图。为什么让宇佳去录制这个视频系列?

宇佳说了很多,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公司国际化布局的一环……但是老师最后说,“战略意图就是宇佳的成长”。宇佳当时特别触动,原来公司做一个项目是为了“我”更好地成长。被信任、被尊重、被托起的感动,让宇佳无比珍惜这次机会。

 

不久,更大的“成长”来了,管理责任不期而至。当宇佳听到自己被委任为「道德经课堂」项目负责人时,习惯了自由创作内容的她,面对项目内的各项工作感到手足无措。

“我是一个大大的‘P人’(注:指随性、不喜计划),无组织,无纪律,无计划。让一个‘P人’人去做一个项目经理,老师让我做项目计划表,我连这种表长啥样我都没见过。心里特别发愁,我就在办公室里忍不住哭了起来,是真哭。但哭过之后,抹去眼泪,照样儿干。”

她明白,必须做出转变。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一次录制时,物料上出了一些问题,一些物料从外地运进来的,差点儿就赶不上布置的时间,最终是赶上了。但一路下来心惊胆战的,因为觉得完了,这事要砸你手上了……你不仅得把自己管好,你还得管好别人,然后你还得确保他们不出纰漏、不掉链子。团队不掉链子才等于你不掉链子。”

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她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管人”的操心,也体会到做成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

这件事,仿佛启动了宇佳身上的“管理”才能。2023年,宇佳又负责了十人小团队的管理岗。 陡然增加的管理事务让她有些应接不暇。这时,有一个伙伴衷心地给她建议,让她考虑是否辞掉“管理”的这个职务。因为对方感觉管理工作影响了宇佳在视频创作上的专长。

这个建议让她陷入思考。一次与老师的散步谈心时,宇佳问了老师这个问题。

“老师反问我,是不是反感做管理?做管理有没有给我带来苦恼。我说,没有。我觉得我还挺乐在其中的。老师说,管理其实是一个可以帮你更好的洞察人性的通道因为人性的善会被放大,人性的恶也被放大,相当于让你更好的体会人性,从而自己的成长也可以上台阶

这之后,宇佳再也没有拒绝过被安排的工作。然而,从“不拒绝”到“自然接受”的彻底突破,源于一次“不可能的任务”。

“在某一个周五的时候,老师希望我在一周之内,完成一个英文传播中国企业家的片子。我当时想,如果抓得紧一些,一周做个预告片应该差不多。老师马上说,不是预告片是一个完整视频。那我当时第一个念头是,这是不可能的。我就想要去拒绝这个任务。但是我马上就想起来,如果我要上台阶,我要成长,我要转变,那我就必须要从念头的层面就相信这是可能的!所以我答应了下来,而且在脑子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的’”

拍摄过程充满波折,换采访对象,飞机上还在画分镜图,补拍镜头,熬夜盯剪辑……最终,硬是在168小时内交出15分钟的成片。

回忆那时候的“忙乱”,宇佳说,当时心里无暇顾及其它,“我没时间去思考不行怎么办,我只能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想如何达成目标”。

这次“七天完成15分钟双语纪录片”的极限经历,让她真实体证到:答应挑战,就是启动成长的按钮

“从答应一个一个挑战到这个挑战的顺利完成,就是一个你整体上台阶的一个窗口期。从此之后,在我这里‘No’ is not an option(拒绝不是一个选项)。”

这成为她面对任何挑战的信念基石。“极限倒逼自己心生万法”,成为她日后做管理工作能量不竭的源泉。

 



融通与担当:百人团队的机制心法与关键破局

随着责任升级,宇佳更深地体会到之前读到的世界级管理专家克里斯坦森教授的那句话:“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做管理,可以更好地为团队的成长做出贡献,在帮助别人成长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

而面对不同的管理工作,她也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验”。

管理百人团队,面对人多事杂的局面,她摸索的核心是:机制构建与关键人才。

“人多的话就是就是要有很好的机制。”工作再忙,她也坚持每天早上部门早会,定期例会,不定期共创……以机制保证大家的工作可以既是沟通,不断优化。

同时,还要找对人。在每一个关键岗位上,找到最合适的人。很多事因为用对人,就会事半功倍。

管理另一个团队时,成员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聪明但又不好管”。她的管理密钥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一定是就是更往前面冲的那个人才能带动大家。”在做好自己团队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以在小团队上也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关键任务上,“指挥官”的位置永远在战壕里,大家一起战斗。

这种信念力在筹备,「4.0战略 万人大会」(6月28日)时得到极致展现。

“从知道担当这个项目到项目结束,只有38天。”紧张的时间,万名报名量,宇佳心中有压力,但更有动力。

看到首轮报名量惨淡,数据曲线往下沉,团队压力巨大。当天深夜,凌晨真的是凌晨一点多,宇佳想到自己看到的某大学校长亲自为学生拨穗,站了13个小时的视频。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既然我们有17个分会场,为什么我们不做17个小时的直播呢?”

当天晚上,宇佳就把这个想法发到了自己的部门负责人群,并同步向老师汇报。没想到,伙伴群里纷纷积极响应,老师那边也很支持,只是提醒她“注意休息”。

在团队伙伴助力下,17个小时直播圆满完成。17个小时,宇佳一直都在。这场充满诚意的直播带来了巨大的势能。最终万人大会活动不仅提前3天售罄门票,而且签到数超过了万人目标。

活动结束后,宇佳深刻体会到:在使命驱动下,心力会自然升维。一个人就是要不断地通过挑战上台阶。

 


 

回顾宇佳在润泽园的历程,那些“突然”的任命时刻,都成为宇佳突破成长的重要节点。管理岗,不是头衔,而是信任的试炼场,成长的加速器。

宇佳说,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的是被信任、被尊重、被期待。“公司其实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机会来了,我就抓住机会。在工作任务挑战中成长自己。”

这正是企业面向未来的核心课题——如何系统性地激发年轻人心中的潜能,将其锻造成担当重任的栋梁?

宇佳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核心:最高阶的成长驱动力,源于“心上发力”——由心而发,以心为本。当团队里的年轻人找到内心的坚定信念与使命,便能生发出无穷心力,突破极限,创造奇迹。

这正是“4.0战略”系列课程的使命所在 助力企业与组织,共同构建这片赋能未来的土壤。课程不仅关注战略制定,更聚焦于激发人心——引导企业领导者与未来骨干向内探索,明晰使命,点燃由心而发的动力。这份源自内心的力量,是驱动持续成长、凝聚团队、应对挑战的根本源泉。

携手“4.0战略”课程,企业将获得的不只是战略洞见,更是一套激活人心、持续培养核心骨干的赋能机制。让更多如宇佳一般的年轻人,在这片信任与智慧的土壤中破茧而出,共同支撑企业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