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始终保持一份人情味
欢迎将图片转发朋友圈,分享您的心得。
前几日,一位朋友倾诉了工作中的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位同事违反了公司规定,他按制度处罚了这位同事。此后,这位同事对他明显表现出了不友好。
这位朋友无奈地说:“明明我是秉公办理,为什么还落得埋怨呢?”
对行政岗位的朋友来说,这样的状况或许经常遇见,可能也会伤害原有的情感。破局之路在哪里呢?
我对这位朋友说:给你讲个故事,或许你会豁然开朗。
孔门七十二贤中有一人叫做子羔,他在卫国担任典狱官,曾判了一个人刖刑(砍去双足)。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子羔准备逃走,跑到了城门口,正好是那个曾经受刖刑的人守城门。
守门人对子羔说:“那边城墙有个缺口,可以翻过去。”
子羔说:“君子不翻墙。”
守门人又说:“那边城墙下有个破洞,可以钻过去。”
子羔说:“君子不钻洞。”
守门人最后说:“这里倒是有间屋子,可以躲进去。”
子羔这才进了屋子藏起来。
追捕的人没找到子羔,撤走了。子羔脱险后,准备离开时,忍不住问那守门人:“当初我不能违背国法,亲自下令判处你刖刑。今天我落难了,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啊!可你反倒三次指点我逃生,这到底是为什么?”
守门人坦然回答:“被处以刖刑,本就是我罪有应得,没什么好说的。
“可回想当年,您当时下令先审理别人的案件,再审理我的案件,是想让我有机会免罪吧?这点我看得出来。等到案子审结,罪名确定,就要行刑那一刻,我看到您神色悲伤,很不忍心。看到您的神情,我明白了——您对我哪有什么私心呢?天生正直的君子,行事就该如此光明磊落。这就是我真心敬重您、愿意救您的原因啊!”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称赞道:“子羔深谙为官之道啊!常存仁义宽恕之心,便能树立恩德;而用刑严酷暴虐,则会树立仇怨。审理案件时不偏不倚,既能公正执法,又不失仁义宽恕,大概只有子羔能做到吧!”
更通俗地说,子羔最可贵之处,就是在秉公执法中,保持了一份人情味。
规则制度是冰冷的,但执行的人,心可以是温暖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一份人情味,善待他人。
正如阳明先生当年受命平定南赣汀漳的动乱,他并未直接调集大军攻打镇压,而是将参与动乱的民众视为迷途的父子兄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给他们的信中更是写下:“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不少人在先生的感化下,纷纷改过从良,成为“新民”,更有不少人在之后跟随先生出生入死,建功立业。
为什么阳明先生有如此的力量呢?先生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未有尽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其爱所及,无远弗届。这份从仁爱中生发出来的人情味,拥有征服一切人心的力量。
就像我们常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只有“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给予他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决定权都在自己这里,自己是一切的起点,亦是一切的终点。
所以,即使在最无可奈何的时刻,也可以涵养仁爱之心,处处保持一份应有的人情味。
任何时候,都不要吝惜你的爱与善意。当你保持人情味,你也将收获他人的爱与善意,创造一个爱与善意循环的橐龠场。